您的位置: 首页 > 海参知识 >

从烧烤食材到名贵珍品-海参的逆袭之旅

105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3-04 14:05:20    

一个令人不知如何评价的商标,“国足海参”。

近期传出消息,“国足海参”已经被注册成了商标。来源于中国男足球员在采访时表示:“每天会坚持吃海参,累的时候两根,大部分时间都是一根”。因为国足世预赛战绩不佳,该采访内容遭到网友调侃。后面足协又忽然跳出来“辟谣”,说是海参是合作多年的企业赞助的,采访时宣传一下合作伙伴的产品符合国际惯例的,再度招来球迷疯狂吐槽。

不管怎样,这一番神级操作,意外地把曾经一度火爆的海参再次拉进了公众的视野。

在中国,海参不仅是珍贵的食品,也是名贵的药材。

我们平时常说的海参基本上指的就是辽参,中国北方唯一的食用海参品种,由于渤海地处北方,冬冷夏热,温差明显,冷水中海参生长相对缓慢,因此营养价值和口感也优于热带地区出产的食用海参,因此在中国往往以辽参为品质最佳。

中国人吃海参的历史最早见于文献的,大约是三国时期,当时东吴的沈莹写了一本《临海水土异物志》,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土肉如小儿臂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炙食”。后人考证,这里的“土肉”就是指海参,“炙食”,那就是烤着吃呗,按《齐民要术》里面关于羌煮、貊炙的记载,大抵是用木棒或者类似材料穿好,放到碳火上烤熟,然后蘸着调料吃,和今天的烧烤颇为相似。

不知道孙权和周瑜吃没吃过烤海参?一边烤着土肉一边喝着米酒,商量着怎么用苦肉计,火烧赤壁。这是最早记录中国人吃海参的历史文献。这个时候的海参还是一种叫做土肉的食材,是烤着吃的。

而大规模的食用海参,则是从元代开始的。

至于关于海参药用的记载,已经是明代了。

万历朝的谢肇淛在《五杂俎》中首次以“海参”之名记载,“海参,辽东海滨有之,一名海男子,其状如男子势然,淡菜之对也,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曰海参。”

明末医药学家姚可成在对前人留下的《食物本草》做补辑时,第一次将海参收录到了药学著作里面,书中记录有 “海参生东南海中”、“味极鲜美,功擅补益,肴品中之最珍贵者也”、“味甘咸平,无毒,主补元气,滋益五脏六腑,去三焦火热。”等文字,对海参不吝赞美之词。

《本草纲目拾遗》也有相关的记载:海参,味甘咸,补肾,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又给海参的药用价值拉升了好几个段位。

到了清代,医学家赵敏学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又有补辑:海参具有补肾阴,生脉血等功效。这本书中提及的文献就更细致了,不仅给出了理论,还有实际应用的病例记载。

前有古人理论,后有医者实践,海参就这样逐渐从烤着吃的“土肉”,变成高大上的滋补佳品、名贵中药材。

咱们来划一下重点哈:这种黑乎乎的小动物,为什么中国人管它叫海参呢?因为其补益效果堪比人参,黑乎乎的状如男子势,可以“以形补形”,性温补,补肾阴生脉血的功效显著,同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所以称之为海参。

辽参还有夏眠的习性,冬天水温极低不易捕捞,到了夏天海参还不喜欢出来溜达,又生在海底礁石之中,故而捕捞困难,因此非常的稀有和珍贵,其位列海八珍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海参的传说也很多

第一是海参离水即溶,这个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但是离开水之后会自溶这里不是指鲜活海参在离开海水后,马上就溶掉变成一滩水,其实这个过程是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出现的。当然为了避免出现这种自溶的情况,鲜活海参捕捞之后一般也是尽快地用盐水煮一下,煮完的海参就是半干海参了。
第二是遇油则化,这也是不准确的,海参也并不是一见油立马就会化。通常泡发干海参的时候是不能碰到油的。长时间的接触油,会导致海参变质化掉,比如葱烧海参这道菜,如果放置时间长了,海参会慢慢地变软最终会化掉。

言归正传,国足吃海参到底有没有用呢?也有用,也没用!

海参是世界上少有的高蛋白、低脂肪、低糖、无胆固醇的营养保健食品。

从中医角度讲,肾是人体之本,如果肾脏出了问题,就不仅仅是性生活质量降低的问题,而是影响到其他器官也会枯竭。而海参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补肾固本,也就是俗话说得“培元固本”。人体肾脏强健,各器官才能强健,人体才会更加健康。

但是身体再健壮,精神意志跟不上,也是取得不了胜利的,吃再多的海参,没有斗志,身体补得再好,也没有获胜的欲望,最终也是获得不了什么好成绩。

海参这种棘皮小动物,因为一群不争气的人,意外地获得了“外面都是刺,里面其实挺软”的评价。还获得了一个颇有味道的“国足海参”商标。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干海参网 琼ICP备2024039828号-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