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这些,能为你的海参养殖挽回大大的损失
腐皮综合症
该病又称溃烂病、烂皮病、化皮病、肿嘴病、摇头病等,该病是当前养殖海参最常见的疾病,危害也最为严重。稚参、幼参和养成期海参均会感染此病,其成染率、发病率与死亡率都非常高,一旦发病很快就会蔓延全池,死亡率可达90%以上,属急性死亡,该病多发生在每年1-4月,3-4月份是发病高峰期。
初期感染的病参大多有摇头现象,后来口部出现感染,口部肿胀,不能收缩与闭合,摄食能力大大降低,参体收缩、僵直,同时触手黑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大量海参并伴有排脏现象,随着病情的发展,海参口、腹部开始出现小面积溃疡,继而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参体表皮腐烂,最后海参死亡,自溶为鼻涕状的胶体。
该病多以细菌感染为主,主要为假单胞菌属和弧菌属的两种革兰氏阴性菌,由于海参表皮受细菌的侵袭腐蚀作用,造成表皮创伤,容易使霉菌与寄生虫富集和生长造成继发性感染,导致海参加速死亡。
防治方法
(1)水质与底质环境的净化。
放养前,应彻底清淤整池,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抛洒整个池底,泼洒均匀,不留死角,日常管理应倒池与换水,倒池后也应对池子进行清理并消毒处理,如用二氧化氯消毒剂,每7天应消毒1次,保证水质、底质的生态环境良好。
(2)挑选苗种的质量。
养殖初期苗种患病死亡,往往与苗种的质量有关,应挑选体表无损伤,肉刺完整,活力好,摄食能力强,无排脏现象的参苗为佳。
(3)保持适宜的养殖密度。
养殖密度应与其生态环境相适应,一般每亩不应超过5000头,高密度养殖会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造成水质和底质下降,污染加剧,苗种生长缓慢,容易致病。
(4)饵料的投放方法。
首先要投喂营养丰富、不易流失、损耗较少的优质饵料,海参生长快、活力好、抗病能力强,应仔细观察海参的摄食情况,适时调整投饵量,以免投饵过大,导致残饵过多造成水质与底质污染。发现海参患此病,应遵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及时将身体已经严重溃烂的海参拣出进行无污染处理,并及时倒池换水。
胃萎缩病
胃萎缩是海参耳状幼体培育阶段最常见的疾病,危害很大,此病在耳状幼虫的各个时期均可发生,但以中耳状幼体后期与大耳状幼体发病率最高,每年夏季高温和幼体培育密度大时更容易发病,也称胃溃烂、烂胃病。发病时,幼体胃壁增厚变粗糙,胃部周边分界变模糊,继而萎缩变形,胃腔狭窄,到了后期胃部呈糜散性溃烂,最后导致幼体死亡。病症早期阶段,幼体已不能正常摄食,发育迟缓,形态大小不齐,变态为樽形幼体机率低。该病主要为弧菌等细菌感染致病,目前已分享出2株致病菌。另外饵料质量不佳、种类不适宜也会
防治方法
(1)投喂优质、新鲜适口的饵料。质量不好的单细胞藻饵料,很容易造成耳状幼虫胃萎缩,且单细胞藻饵料的种类也很重要,应选角毛藻、盐藻或海洋酵母等,切勿投喂鼠尾藻磨碎液、面包酵母等代用饵料,否则也可造成胃萎缩。
(2)在生殖季节从自然海区采捕亲参,保证亲参的质量,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受精卵。发现幼体发病时,一方面要加大换水量,减少水体中细菌数量,病症初期,在改投优质的单细胞藻饵料的同时,全池泼洒2~3mg/kg浓度的广谱抗菌素,如青霉素、土霉素、氧氟沙星等,如果胃萎缩较重,治愈可能性低。
化板症
此症也称解体病、滑板病、脱板病。该病发病快,传染性很强,死亡率可近100%,是稚参初期培育阶段,危害最为严重而普遍发生的一种流行性疾病。发病时,稚参收缩不伸展,活力下降,附着力减弱,直至消失而从附着基上滑落池底,患病稚参表皮出现褐色“锈斑”和污物,有的患病稚参体外包被一层透明的薄膜,逐渐溃烂直至能体在池底可发现大量骨片。经分析研究表明,有三株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稚参致病,具有病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现已鉴定出一株弧菌为致病菌。
防治方法
饵料的投喂:
育苗室内光度很低,不适合在附着基上附着底栖硅藻,得不到光照的底栖硅藻容易老化、变质,其营养价值丧失,而且会严重破坏水质,导致底质生态环境恶化,应投喂新鲜的通过消毒处理的海泥与鼠尾藻等饵料。如发现稚参患此病,应全池泼洒抗菌素进行治疗。
病因分析与探讨
对海参病害防治应树立正确的理念。养殖对象患病,虽然细菌等病原体是个致病的重要因素,但像海参养殖,要灭杀全部的病原体难度大,且无必要,病害只是现象,生态环境恶化才是根源,生态环境问题不解决,病害将防不胜防,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长期大量用药,不但会造成新污染,增加病原体的抗药性,还会对海参的食品安全性造成影响,由于海参具有独特的排脏习性,口服药物已经不可能,所以海参养殖病害防治应注意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