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精选:特殊的海洋生物——海参
引言:
海参是极古老的海洋生物,它所属的棘皮动物可以追溯到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在浩瀚的大海中,海参实在是渺小得微不足道。在特殊地理环境下,海参还会像变色龙一样随机应变,生活在礁石附近的海参,体色会变成淡蓝色。

海参也有特殊的习性,一般产卵后,当水温升高至20℃以上,它便不声不响地转移到深海的岩礁暗处,躲藏在水流静稳的岩底下。一睡就是三四个月,待到秋分,水温降低后才苏醒过来恢复活动,成为“夏眠”。不过也有特例,热带普通种玉足海参有“冬眠”的习性。
海参因为药用价值受到市场的欢迎,现在的海参,分天然野生海参和人工养殖海参两种。野生海参通常生活在5、6米到20米的深水中,光照较少,需要3~5年的生长期;人工养殖海参生活在2米深的水域里,光照充足,一般只需要1~2年就可以收获成品。

海参被打捞上岸后,6个小时左右,海参就会失去原貌。甚至化为一滩水,俗称:化皮。这就是我们很难买到新鲜海参的原因,防止化皮的唯一方法,就是快速地进行再加工。

题目:
古人认为海参的药用价值媲美人参,故名海参。18世纪中国热带海参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北部沿海,是当时达官贵人专享的奢侈品。热带海参昼伏夜出,夏季水温高时附在珊瑚礁“夏眠”。每年12月份茫咖撒人从望加锡出发到澳大利亚北部再向东至卡奔塔利亚湾进行海参捕捞并加工成干海参,于4月份开始返回望加锡,再通过华商输进中国。海参贸易直至19世纪末当地政府禁止海参捕捞而结束。下图示意茫咖撒人捕捞海参的航线。
(1)分析茫咖撒人12月出发捕捞海参,4月开始返回的合理性。(6分)
(2)分析茫咖撒人把海参加工成千海参的目的。(6分)
(3)分析海参成为古代奢侈品的原因。(6分)
(4)分析望加锡发展远洋海参捕捞业的有利条件。(6分)
考点:
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的自然环境环境(气候)、海参的特殊性、工业区位的选择。
解析与答案:
(1)古代船只无动力,远洋航行对风力依赖大;(2分)(图示海域)因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12月盛行西北风,4月盛行东南风,整个航程顺风顺水;(2分)12月至次年4月,(图示海域)海水温度高,海参“夏眠”易于捕捞。(2分)
(2)海参易腐烂变质,加工成干海参利于长时间储存;(2分)(相比活海参,)干海参体积小,可节约船只装载空间;(2分)通过加工,提高海参的经济价值。(2分)
(3)从海参特殊型、养殖难度、药用价值等方面说明。海参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2分)适宜捕捞海参的时间短(海参产量较少);(2分)捕捞、(远程)运输成本高。(2分)
(4) 中国海参需求量大,市场广阔;远洋航海和海参捕捞技术的发展;澳大利亚北岸海参资源丰富;当时宽松的政策环境。(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PS,课后思考:特殊地区的海洋生物、海洋污染、海洋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