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热药栀子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黄果子、山黄枝,黄栀,山栀子,水栀子、越桃,木丹,山黄栀等。
来源: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分布区域: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道地产区:产于长江以南各省。
药性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中药歌诀
栀子性寒,解郁除烦,
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1.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能。栀子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外治扭伤跌损。
2.焦栀子:苦寒之性甚强,易伤中气,且对胃有刺激性,脾胃较弱者服后易吐,炒后可除此弊。炒栀子与焦栀子功用相似,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栀子。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3.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
![](https://static.ganhaishen.com/images/2025/02/10/5e874321694273a9eb89c59a9f0b5a08.jpg)
临床应用:
1.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可与淡豆豉同用,如栀子豉汤(《伤寒论》);治热病火毒炽盛,三焦俱热而见高热烦躁、神昏澹语者,配黄芩、黄连、黄柏等,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2.治肝胆湿热郁蒸之黄疸,常配茵陈、大黄等,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或配黄柏,如栀子柏皮汤(《金匿要略》)。
3.治血淋涩痛或热淋证,常配木通、车前子、滑石等,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4.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如十灰散(《十药神书》);治三焦火盛迫血妄之吐血、衄血,配黄芩、黄连、黄柏,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5.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配大黄,如栀子汤(《生济总录》)。
6.治火毒疮疡、红肿热痛者,常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或配白芷以助消肿,如缩毒散(《普济方》)。
相关配伍:
1.多与淡豆豉配伍,泻火除烦,治疗热病烦闷,如栀子豉汤;2.与黄芩、黄连、黄柏同用,泻火解毒,治疗火毒炽盛证,如黄连解毒汤;
3.与茵陈、大黄配伍,清热利湿,治疗湿热黄疸,如茵陈蒿汤。
![](https://static.ganhaishen.com/images/2025/02/10/a08e066595475ffa101185e9543fc7f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