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有哪些健康功效?《茶经》和唐诗中这样记载
茶的功效,因人而异,故先要搞清楚,什么样的人适宜喝茶。
陆羽《茶经·一之源》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中医讲食物与药物之五性,即寒、凉、温、热、平。性寒之物,又分微寒、寒、极寒等程度性描述,而陆羽认为茶作为饮品,其味“至寒”,乃寒性程度极高的饮食。
因茶性寒,故能对性热相关的一切生理不适,能给予调和,而使人处于通体舒泰的状态。故《茶经》接着说茶之功效:“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如果干热口渴、胸闷、头疼、眼睛干涩、四肢疲劳、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茶,便能明显好转,与饮品中的醍醐、甘露功效相当。
醍醐为奶酪之至纯至正至美之味,甘露为天降之至醇之饮,陆羽将茶饮与之相提并论,可见对茶之推崇备至。
《茶经·七之事》引《本草·木部》的记载:“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本草》说茶味道是甘苦合一的,性微寒,无毒,和陆羽说的“性至寒”有点不一致。
《本草》说茶的功效包括:主治瘘疮,利尿,祛痰,解渴,解热,还提神,容易让人兴奋而睡不着觉。秋天采的茶味苦,能通气,帮助消化。
关于如何治疗瘘病,《茶经·七之事》还找到了一剂偏方,《枕中方》说:“疗积年瘘,苦荼、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甘草汤洗,以敷之。”
《枕中方》是孙思邈写的,他给出的治疗多年瘘疾的方法是,用苦茶和蜈蚣一起炙烤,等到烤熟香味溢出后,分成两份,捣碎筛末,一份加甘草煮水,将患处擦洗干净,然后将另一份药粉外敷上去。
茶能提神的功效,在《茶经》中多次提到。
如《茶经·六之饮》说:“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解口渴,靠喝水;浇忧愁,靠喝酒;而提精神解瞌睡,就得靠喝茶了。
关于茶能解乏、振奋精神的功效,其他典籍也多有涉及,如《七之事》引《神农食经》的说法:“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长期饮茶,使人精力充沛,心情愉悦。《七之事》又引《广雅》所云:“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喝茶可解酒,不犯困。《七之事》又引《桐君录》所说:“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
给曹操治过病的三国名医华佗,进一步说到,既然茶能清醒头脑,自然促进脑部的活动,能增强思维能力,这就是《七之事》所引华佗《食论》所说:“苦荼久食,益意思。”
茶能解悃、清神的功效,唐诗中屡见描写。胡峤《飞龙涧饮茶》诗称:“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余甘氏的称谓和不夜侯封号,都指的是茶,说的是茶的回甘特点和醒脑作用。
温庭筠诗中也说:“岚翠暗来空觉润,涧茶余爽不成眠。”白居易诗中说:“午茶能散睡,卯酒善销愁。”其《赠东邻王十三》亦云:
携手池边月,开襟竹下风。
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
居处东西接,年颜老少同。
能来为伴否,伊上作渔翁。
关于饮茶能提振精神,杜荀鹤有诗《题德玄上人院》: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磬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柳宗元茶诗《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云:
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方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馀馥延幽遐。
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
犹同甘露饭,佛事薰毗耶。
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
诗中的“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指的是饮茶能排除私心杂念,回归真如佛性,在去除昏昧不明时还原初心。
晋朝时的刘琨(271—318年),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我们知道祖逖“闻鸡起舞”,在这个典故中,刘琨是和祖逖一同起舞的配角。擅长音乐的刘琨还留下了胡笳退敌的故事,凭借一曲《胡笳五弄》,刘琨让南侵的胡人军队心怀故乡,竟然撤围而去。
《茶经·七之事》引用了刘琨《与兄子南兖州史演书》,他给侄子的信中说:“吾体中愦闷,常仰真茶,汝可致之。”
刘琨是文武全才,故生活挺讲究。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刘琨不忘写信给侄子要点特产。时时处于征战中的刘琨,心情之烦闷可想而知,而一壶好茶,刚好可一浇胸中块垒。刘琨致信求茶的故事,刚好验证了茶可宽心的功效。
皎然《饮茶歌送郑容》诗云: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
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
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
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
日上香炉情未毕,醉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
皎然此诗中提到饮茶有减肥(“生羽翼”)、去病(“祛我疾”)、解忧(“荡忧栗”)的功效。
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云: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馀,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韦应物诗中也写到了饮茶能荡涤烦恼,正合《茶经》说茶能去“四支烦”之意。诗中说高洁之性不可玷污,以茶为饮可以荡涤尘世中的烦恼。
韦应物称茶实为天地灵物,本来生长在山岭之上,自己在担任刺史治理州郡之时,不假思索地把茶树种植在园子里。
很高兴看到茶树和园中的草木一起长大,自己也能把心中的喜悦分享给山林幽隐的高士。
施肩吾也在诗中说:“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虽说“心宽体胖”,但喝茶后心可宽,却不会带来体胖之虞。恰恰相反,喝茶是减肥妙招之一。《茶经·七之事》引壶居士《食忌》云:“苦荼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壶居士就是壶公,东汉时期的卖药翁。
据说他在市肆中悬挂一壶,卖完药,便跳入壶中,“悬壶济世”的主角便是他。壶公说了,长期饮茶,能身轻如燕,羽化登仙。
不过,如果与韭菜同食,就让人四肢沉重。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上清派宗师陶弘景,所著的《杂录》也说:“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丹丘子、黄山君修炼仙道,离不了喝茶,应该也是因为喝茶可减轻体重,登仙时更显体态飘逸吧。皎然诗《饮茶歌送郑容》中即说到:“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陆羽《茶经》中所引列仙,不仅体态轻盈,还多长寿。茶能抗氧化,故饮之有延年益寿之效。
李白传世茶诗二首,其一为《答族姪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序中说荆州玉泉寺附近清溪山的山洞里多钟乳石,洞窟中有流泉,白蝙蝠栖止洞中,因饮钟乳泉而长寿。
“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洞窟前的泉水边,茶树随处可见,枝繁叶茂,色如碧玉。
玉泉寺真和尚经常采茶煮饮,面色灿若桃李。这里的茶清香宜人,口感爽滑,有返老还童、延年益寿的功效。
李白诗序中的“还童振枯,扶人寿”,说的是饮茶长寿。诗中“采服润肌骨”,说的是喝茶能美容。
李华,字遐叔,唐玄宗开元进士,官监察御史、右补阙、检校吏部员外郎,与萧颖士齐名。其诗《云母泉诗》中写道:“泽药滋畦茂,气染茶瓯馨。饮液尽眉寿,餐和皆体平。 琼浆驻容发,甘露莹心灵。”诗中亦写茶有长寿养颜之效。
宋人钱易所撰《南部新书》记唐宣宗时事:
大中三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椀;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椀。”因赐茶五十斤,令居保寿寺。
这位洛阳僧人因喜欢喝茶,而高寿一百二十岁,得到了唐宣宗赐茶之恩。
《茶经·七之事》还引述了《孺子方》的一则偏方:“疗小儿无故惊蹶,以苦茶、葱须煮服之。”小儿惊厥时神经紊乱,呈突然抽搐症状,治疗这种急症,可以用苦茶和葱须一起煎水服用。看来,茶叶还是治疗一些疑难杂症的对症配料。
古代医方中涉及饮茶功能的还可列举如后:
《尔雅·释木》“苦荼”条注云∶
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 ,蜀人名之苦荼,生山南汉中山谷。
唐代孟诜撰《食疗本草》:
茗: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蒸、捣经宿,用陈故者,即动风发气。市人有用槐、柳初生嫩芽叶杂之。
唐苏敬编撰《新修本草》卷第十三“茗、苦荼”条:
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 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秋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唐陈藏器撰《本草拾遗》:
茗,苦,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食宜热,冷即聚痰,是茗嫩叶,捣成饼,并得火良,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
唐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茗叶:味苦咸酸冷,无毒。可久食,令人有力,悦志,微动气。黄帝云:不可共韭食,令人身重。
孙思邈《千金翼方》:
茗苦茶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
苦茶: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唐代中药学家陈藏器撰有《本草拾遗》十卷,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陈藏器提出“本草茶疗”概念,唐玄宗赐其“茶疗鼻祖”。
说到茶的功效,卢仝那首著名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所叙可谓精彩绝伦:“一椀喉吻润,两椀破孤闷。三椀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椀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椀肌骨清,六椀通仙灵。七椀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